多年來,虛擬資產被視為一種小眾投資標的——專屬於技術愛好者、投機者或冒險者的領域。新聞頭條往往聚焦於價格劇烈波動、安全性漏洞、資金盜竊或對其合法性的爭論。

但如今形勢已變。虛擬資產不再邊緣化,而是逐漸被認可為一種合法的資產類別。隨著機構採用率上升、監管框架日益清晰以及宏觀經濟環境的推動,理解當下的變化可能對未來的財務規劃產生深遠影響。

 

從質疑到可信

最顯著的進展之一是監管的完善。

  • 2025年6月,美國參議院通過新規1,要求穩定幣發行公司證明其每一枚代幣均有實際美元儲備支持。
  • 同樣,香港於2025年5月頒佈的《穩定幣條例》規定2,企業需採用與股票和債券相同的會計準則披露虛擬資產持倉3


這些例子表明,司法管轄正在構建明確的法律框架,以支持虛擬資產領域的負責任創新。

監管的透明化消除了長期以來的關鍵障礙——不確定性。規則清晰後,風險更易評估。當法律與合規標準到位時,投資者(尤其是機構投資者)更願意配置資金。因此,虛擬資產正逐漸被視同其他受監管的金融工具。

事實上,養老基金、保險公司等傳統保守機構已開始將虛擬資產納入投資組合——這在幾年前是無法想像的。

 

宏觀經濟環境為何青睞另類資產?

當前的宏觀經濟形勢也推動了虛擬資產的吸引力。

  • 各國政府持續擴大貨幣供應以支持財政政策,導致傳統貨幣價值承壓。
  • 同時,地緣緊張局勢促使部分市場尋求替代美元體系的方案。

在這一背景下,比特幣脫穎而出。其2100萬枚的固定供應上限使其免受通脹性貨幣政策影響。與法幣不同,比特幣無法隨意增發。這種稀缺性賦予其類似黃金的特性——但比特幣的優勢在於可全天候全球數位化交易。

2025年5月通脹資料改善時,比特幣價格突破11萬美元,凸顯其對宏觀經濟趨勢的敏感性。其稀缺性及獨立于傳統貨幣政策的特點,使其成為對沖通脹和貨幣風險的理想選擇。

 

投資門檻前所未有地降低

最令人意外的或許是投資虛擬資產的便捷性大幅提升。

  • 主流銀行和投資平臺已將虛擬資產與傳統資產並列提供。
  • 投資者可通過受監管的基金和交易所交易產品(ETPs)參與,無需處理數位錢包或私密金鑰的技術複雜性。
  • 政府批准的託管機構確保資產安全存儲,解決了早期投資者最擔憂的問題之一。

 

如何做出明智決策?

問題已不再是“虛擬資產是否值得關注”,而是“根據個人情況,配置多少比例合適”。

近期調查顯示,86%的專業基金經理已持有或計畫投資虛擬資產4。這些並非投機行為,而是經過風險管理的戰略性配置,旨在增強長期投資組合的韌性。
虛擬資產正成為主流投資策略的一部分。理解監管、採用率和准入條件的變化,將幫助投資者做出更明智的決策。


資料來源:

  1. 美國參議院通過《GENIUS 法案》,2025年6月
  2. 香港《穩定幣條例》,2025年5月
  3. 美國財務會計準則委員會 (Financial Accounting Standards Board, FASB) 加密貨幣會計準則,2025年
  4. Coinbase/EY-Parthenon 2025 Institutional Investor Survey. https://www.coinbase.com/institutional/research-insights/research/market-intelligence/2025-institutional-investor-survey 


免責聲明
投資涉及風險,包括可能損失本金。過往業績並不表示將來基金回報,未來回報不能被保證。本資料並不構成對於任何證券或基金的買賣或進行任何交易之邀約或作任何投資建議。本資料之發行人為小飛資產管理有限公司。此資料並未被香港證券及期貨事務監察委員會所審閱。